2021年歲末,農業農村部印發了《“十四五”全國漁業發展規劃》,《規劃》瞄準2035年基本實現漁業現代化的目標,立足漁業發展實際,始終抓住保供這一中心工作,充分發揮漁業多種功能,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和生態文明建設、海洋強國建設中找準漁業定位,明確了今后一個時期我國漁業發展的總體要求和一系列政策措施,為“十四五”漁業發展指明了發展方向。
回顧剛剛過去的2021年,受新冠肺炎疫情、極端災害天氣、國際市場流通受阻等多重不利因素影響,我國漁業發展迎來極大的挑戰。為穩定行業生產形勢,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農業農村部從穩定水產品市場供應、推進遠洋漁業綠色發展、落實長江禁捕退捕任務等多方面發力,為“十四五”漁業高質量發展開好局奠定了堅實基礎。
水產品穩中有增充足供應
健康養殖深入推進
去年中秋,在第七屆中國(廣州)國際漁業博覽會上,各類遠洋水產品成為市民們品嘗、搶購的新亮點。這是由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指導的“海水產品進內陸系列活動”在博覽會上的一項重要內容。
據農業農村部去年對全國80家批發市場持續監測,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導致去年年初以來水產品價格逐步上揚。同時,國內海水產品包括遠洋捕撈產品,亟待開辟新的市場。
“為落實中央雙循環發展戰略,推動國內市場水產品流通,促進水產品穩價保供,我們年初印發《關于開展海水產品進內陸系列活動的通知》,指導有關單位開展海水產品進內陸系列活動!鞭r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局長劉新中表示,目的是緩解去年年初以來的淡水產品漲價和擴大海水產品國內消費,促進內陸居民消費海水產品,通過增加水產品攝入量來改善內陸居民的膳食營養結構和優質蛋白攝入。
水產品關系百姓“菜籃子”,針對去年年初水產品價格產生較大波動的情況,農業農村部持續加強監測調度,掌握市場供求。強化漁業生產統計、養殖漁情監測和市場價格監測,及時調度會商水產品穩價保供形勢,合理引導預期,并首次在全國范圍內將水產品納入“菜籃子”市長負責制考核,落實重點地區水產品供應任務。
去年,農業農村部首次開展全國水產養殖種質資源普查,普查主體91萬家,采集遺傳材料4萬余份;國家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10月正式掛牌運行,保存各類海洋生物種質資源10萬份。
我國首次在多倍體脊椎動物中觀察到亞基因組趨同進化現象,破解了松浦鏡鯉、黃河鯉等的基因組結構變異及其規律;虹鱒“水科1號”、禾花鯉“乳源1號”等11個水產新品種通過審定并推廣應用;運用基因編輯技術培育出無肌間刺鯽魚,并獲得穩定遺傳……這些科技成果都有力地支撐了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去年,農業農村部部署了生態健康養殖模式推廣、養殖尾水治理模式推廣、水產養殖用藥減量、配合飼料替代幼雜魚、水產種業質量提升五大行動重點任務,打響水產綠色健康養殖技術推廣“五大行動”品牌。目前,培育“五大行動”骨干基地1028個,示范面積492萬畝,示范推廣水產新品種96個,骨干基地生態健康養殖模式實現全覆蓋。全國水產養殖的養殖區、限制養殖區和禁止養殖區“三區”劃定基本完成,實現養殖水域灘涂規劃全覆蓋,落實34.3萬畝水產養殖池塘改造和尾水達標治理試點任務。
2021年,全國水產品產量保持穩中有增,預計達到6693萬噸,比上年增長2.2%,水產品市場供應有保障,全年漁民收入和漁業投資均呈正增長。
漁政執法多方發力
資源養護成效初顯
農業農村部把長江禁捕退捕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先后印發了《長江十年禁漁工作“三年強基礎”重點任務實施方案》《長江生物多樣性保護實施方案(2021—2025年)》等方案規定,從政策層面為長江禁捕搭建政策框架。
同時,出臺《農業農村部關于加強漁政執法能力建設的指導意見》,還先后制定了重大漁業違法違規案件掛牌督辦、水生生物資源損害評估、禁用捕撈工具名錄等一系列政策制度!爸袊鴿O政亮劍2021”系列專項執法行動以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海洋伏季休漁、涉外漁業管理、清理取締涉漁“三無”船舶和“絕戶網”等9個任務為重點部署。首次統一規范海洋漁業行政處罰裁量基準,聯合公安、海警等多部門開展海洋伏季休漁執法行動,嚴厲打擊涉漁違法違規行為。
據不完全統計,去年全國累計查辦涉漁違法違規案件4.66萬件,清理取締涉漁“三無”船舶2.5萬艘。漁業生產秩序顯著好轉,漁業資源恢復明顯,漁區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同步上升。
農業農村部把聚焦退捕漁民“急難愁盼”納入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切實把退捕漁民就業幫扶辦到漁民心坎上。截至2021年底,沿江有退捕任務的10。ㄊ校┲杏芯蜆I能力和意愿的16.45萬名退捕漁民轉產就業,符合社保條件的22.18萬人落實社會保障,基本實現應幫盡幫、應保盡保。劉新中表示,組織實施“暖心行動”,就是為了讓退捕漁民上岸就業有出路、長遠生計有保障。
去年,農業農村部還進一步優化海洋伏季休漁制度,統一了北緯26.5度以南海域休漁時間,穩步擴大伏休期間口蝦蛄、魷魚、毛蝦為專項特許捕撈品種。同時開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共舉辦增殖放流活動2700余次,放流各類水生生物苗種達440.53億尾。農業農村部與生態環境部聯合發布《2020年中國漁業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經國務院批準調整發布《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將水生物種由48種(類)大幅提高至302種(類)。
據持續監測顯示,鄱陽湖、洞庭湖、湖北宜昌和長江中下游江段江豚群體出現的頻率明顯增加,20年未見的鳤魚在洞庭湖被重新監測到,刀魚現在能夠上溯至長江中游和鄱陽湖。多個跡象表明,禁捕一年來,長江水生生物資源狀況逐步好轉,長江禁捕效果初步顯現。
對外合作成果豐碩
遠洋漁業形勢穩定
2021年中國農民豐收節期間,第四屆全球水產養殖大會在上海舉辦。
來自120多個國家、地區和經濟組織的2700多人通過線上線下參加此次會議。大會發布《上海宣言》,全方位展示我國水產養殖發展成就,展現了我國負責任大國的良好形象。會議期間還舉辦了促進可持續水產養殖發展的南南和三方合作高端圓桌會議,發起的合作倡議得到各方積極響應和廣泛支持。
近年來,我國與太平洋島國開展了捕撈、養殖、加工等多種形式的漁業合作,取得豐碩成果。去年12月,首屆中國——太平洋島國漁業合作發展論壇在廣東省廣州市舉辦。論壇通過了《廣州共識》,推動建立政府間多邊漁業磋商機制,促進我國與太平洋島國形成更加緊密的漁業合作關系。
我國遠洋漁業是具有戰略性質的重要產業,是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建設“海洋強國”、實施“走出去”戰略和“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遠洋漁船常年在廣袤的大洋深處,在豐富國內市場供應、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去年,我國正式實施公海自主休漁措施,首次實行遠洋魷釣漁船總量控制,科學優化魷釣漁船布局,加強公海漁業資源養護。在國際上首次實施公海轉載觀察員自主監管,根據疫情變化情況及時調整監管方式。首次將遠洋漁業企業履約評估與補助政策掛鉤,進一步研究完善履約評估制度,推動漁船企業提高國際履約能力和水平。
我國首次派遣專業資源調查船開展國際漁業資源調查評估,推動開展西南大西洋公海魷魚資源聯合調查;積極參與生物多樣性公約“COP15”大會、WTO漁業補貼談判和8個區域漁業組織談判磋商,切實加強各區域組織履約事務,推動達成全面公正平衡的談判成果。
去年,我國繼續完善遠洋漁船船位監測系統,推進遠程視頻監控和電子漁撈日志,加快支持7家境外遠洋漁業基地建設,推動遠洋漁業全產業鏈發展,提高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
2022年元旦前夕,“遠洋自捕水產品進重慶”專題推介會成功舉辦,這是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海水產品進內陸系列活動”繼在長沙、廣州、武漢、合肥、西安等地舉行后的年終收官之作,給廣大消費者提供了一場遠洋自捕水產品海鮮盛宴。
為加快我國遠洋漁業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農業農村部還印發了《農業農村部關于促進“十四五”遠洋漁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目前,我國遠洋漁業全行業生產形勢總體保持穩定,為“十四五”開好局奠定了堅實基礎。
|